惠民保陷可持续发展“困境”,普惠保险经营难待解

  界面新闻记者 | 吕文琦

  “普惠保险要按照保险原理和经营规律,以科学合理的定价,提供合适的风险保障,以及通过科技赋能来低成本筹资运营,充分发挥好保险的功能与作用,解锁低保费、高保障、多盈利的‘不可能三角’之困。”在近日举行的“构建普惠保险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国际研讨会”上,大家保险集团原总经理、上海仁达普惠金融发展研究基金会理事长徐敬惠如此表示。

  以惠民保为代表的普惠保险近年来发展迅猛,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惠民保覆盖人数已突破10亿,惠民保的兴起也助力医疗险规模已超过传统重疾险,成为健康险市场增长的重要力量。

  不过,普惠型产品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新的挑战。

  2025年7月31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印发《关于推动城市商业医疗险高质量发展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旨在着力解决惠民保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普惠性与商业可持续性难以兼顾的核心矛盾。

  《通知》明确“普惠性”需通过市场化手段实现,要求产品设计遵循“风险对价原则”,打破此前“一刀切”的低价模式。其次,遏制无序竞争,禁止低价“内卷式”竞争和垄断性销售,要求总公司统筹分支机构的业务合规性;同时强力推动产品规范化。

  与会专家提到,不仅是惠民保,普惠保险发展迅猛,仍需直面三大核心矛盾:供给与需求的结构性错配;可持续性与普惠性的平衡难题;服务能力的适配性短板。

  徐敬惠指出,普惠保险作为金融服务普惠化的重要部分,需坚守商业属性,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在当前的实践中,也出现普惠保险与社会保险、政策性保险混为一谈,忽视其商业属性,导致普惠保险业务难以为继,最终损害保险行业信誉和消费者利益。

  在徐敬惠看来,普惠保险只有坚守商业属性,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逻辑。风险防控是普惠保险可持续经营的关键。风险防控措施本身是保险公司管理风险确保盈利的基本手段和方法,也是普惠保险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必然要求。

  中央财经大学国家风险治理与保险服务创新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晓林教授认为,普惠保险一方面要保证充分的保险产品供给,增加服务覆盖率、可及性,以及可负担性;另一方面要尊重消费者通过市场行为作出恰如其分的保险保障方案选择,以保证应险资源的充分适配,从而实现普惠保险较高的保障效率。

  从保险机构的角度,元保集团副总裁兼总精算师张利凯认为,“普惠” 中 “惠” 与 “普” 相互依存,“惠”是 “普” 的基础,“普” 是 “惠” 持续的前提。推动普惠需依靠三力,商业力要遵循保险规律,让保障参与者有利可图;政府力能降低交易成本、促进销售;科技力可通过降低触达成本、风险管理成本、运营成本助力。

  监管层面,政策工具箱的精准发力,正推动普惠保险痛点消解。

  2024年8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关于推进普惠保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2025年6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和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发布《银行业保险业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将普惠保险发展情况纳入保险公司监管评价体系,建立普惠保险考核评估机制,推动综合普惠金融体系的高质量发展。

  国家金融监管总局人身险司监管三处处长陈剑在会上表示,监管部门将鼓励广大保险公司继续丰富普惠保险的产品供给,通过加强数据运用、强化监管激励等手段提升普惠保险服务的质效,聚焦防范风险,统筹把握发展和安全。

阅读全文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