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岁的王健林近况曝光,瘦到皮包骨,仍在拼命还债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来源:徐梅方先生

  在中国企业家的江湖里,王健林永远是那个带着传奇色彩的名字。他曾经是无数人心目中的“商业偶像”,也是一代企业家“白手起家”的标杆。

  想当年,王健林讲出“先定一个小目标,比如赚它一个亿”的时候,多少人把这句话当作金句、写进了人生规划里。可时过境迁,71岁的王健林,再也不是那个随便一挥手就能撬动中国商业格局的首富了。

  最近网上流传的一组照片,让王健林又成了热点人物。有人在新疆偶遇他,照片里的他,脸色还算不错,只是身形比过去瘦了许多,神态也没了往日的意气风发。

  很多网友感慨,这就是生活的起落,哪怕曾经站在金字塔顶端,如今也得为还债奔波。和他昔日的豪迈形象对比,多少让人有点唏嘘。

  其实,外界对“首富落寞”的话题一直很敏感。过去几年,王健林的财富像坐过山车一样,2024年还在1400多亿,2025年只剩下不到600亿,一年蒸发八百多亿。

  数字冰冷背后,是一连串让人心跳加速的变故和选择。闭着眼睛都能感受到这位商界老兵的压力——债务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资产一波接一波地变卖,往昔的风光渐行渐远。

  但王健林并没有选择“躺平”。在新疆的出现,其实是他继续深耕市场、寻找突围机会的一个缩影。

  你细看万达这些年的布局,会发现他们在新疆的商业广场和酒店业务做得风生水起。无论是乌鲁木齐、克拉玛依,还是霍尔果斯、喀什,万达几乎在每个核心城市都有项目落地。

  尤其是南疆,万达不仅下了大力气,还不断加码投资。酒店和商业广场,成了万达在新疆的“双引擎”。

  有人会问,债务缠身还要扩张,是不是有点不理智?其实这背后是一种企业家典型的“置之死地而后生”思路。

  王健林深知,单靠卖资产还债远远不够,只有让现金流持续转起来,企业才能真正挺住。所以哪怕压力巨大,他也没停下脚步,还在找新的增长点,给公司、给团队、给自己争取一线生机。

  说到还债,就不得不提当年那场著名的“对赌协议”。

  2016年,为了让万达从港股退市、回归A股,王健林和投资人签下了对赌协议。如果2018年8月前IPO失败,万达就要高价回购股份并支付巨额利息。谁能想到,A股的大门始终没为万达打开,对赌协议变成了巨大的“催债符”。

  从那之后,万达的日子就开始一天天紧张起来。

  一边是债务高悬,一边是市场变化,王健林不得不“断臂求生”,卖电影、卖酒店、卖广场,连国外的传奇影业和游艇公司也一并出手。短短几年,几十个万达广场、几十亿的资产换手,核心业务一再瘦身。

  最尴尬的是,卖到最后还是不够填坑,麻烦接连不断,企业被列为被执行人、股权冻结、限制高消费,甚至被贴上“老赖”标签。对一位曾经的首富来说,这滋味肯定不好受。

  其实,王健林的遭遇并不是个案。苏宁的张近东也是类似的剧本。

  十年前,张近东踌躇满志,家电零售做到全国第一,跨界扩张也是一骑绝尘:收购PPTV、买下家乐福中国、投资恒大、联手万达……十年花了七八百亿,啥都想分一杯羹。可惜主业被分心,资金链越来越紧,最后还是走到抛售资产、求生存的地步。卖股份、出让股权、清仓家乐福子公司,哪怕缓一口气,核心业务却再难恢复元气。

  一连串的故事,其实都在提醒我们:企业做大做强固然重要,但最怕的是“步子迈太大”。

  在经济高速增长的黄金年代,大家都想着“多元化”“资本运作”,生怕落后。可到了风向转变、资本收紧的时候,这些曾经的“野心”反而成了巨大的包袱。资产一抛再抛,债务越滚越大,最后剩下的,只有无尽的压力和一地鸡毛。

  回头看,无论是王健林还是张近东,其实都没做错什么。他们只是在那个时代,顺势而为地追逐机会。只是,时代变了,环境也变了,原本的扩张模式不再适用。企业家的宿命,就是必须不断适应变化,不能有一刻松懈。哪怕曾经风光无限,一旦踩错了节奏,也得咬着牙重新来过。

  但话说回来,王健林的坚持还是让人敬佩。71岁了,还能一路奔忙在一线,和年轻人一起谈项目、跑市场,这种精神值得所有创业者和企业家学习。人生有起有落,企业也是一样。只要还有希望,还有机会,就不能轻易认输。那些还在一线拼搏的老将,正是这个时代商业精神的活样本。

  从行业角度看,王健林和张近东的故事,其实是整个中国民营企业发展史的一个缩影。过去几十年,依靠地产、零售、资本运作起家的企业,受益于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可到了经济转型、人口红利消退、消费升级、监管趋严的当下,单靠“做大规模”已经远远不够。企业必须更加稳健、更加聚焦、更加注重现金流和核心竞争力。

  风口上的猪飞得再高,风停了还得靠自己走路。对于个人来说,人生也是如此。高峰时不忘低谷的可能,低谷时不丧失希望。凡事多留一分余地,不贪心、不冒进,才能走得更远。企业家如此,我们每个人又何尝不是?不管处在人生的哪个阶段,稳稳当当做事,踏踏实实做人,遇风浪时不失本心,才是真正的智慧。

  所以,看到王健林在新疆依然奔波、在债务重压下依然咬牙坚持,除了感慨岁月无常,更应该学到:任何时候都要有“破釜沉舟”的勇气,也要有“留有余地”的智慧。

  人生难免风雨,企业更是如此。只有在困难面前不倒,才能等到下一个春天。愿我们都有这样的底气和韧性,不管风雨多大,也能走出属于自己的路。

阅读全文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