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来源:经济观察报
当罗永浩对“预制菜”的吐槽,遭遇西贝“哪怕生意不做了也要打官司”的激烈反弹,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家知名餐饮企业的公关“翻车”现场,更是一面映照出当代商业逻辑与消费心理巨大裂痕的镜子。
“我们吃的到底是什么?”这原本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如今却成了消费者对餐饮企业最现实的灵魂拷问。
当罗永浩对“预制菜”的吐槽,遭遇西贝餐饮集团(下称“西贝”)“哪怕生意不做了也要打官司”的激烈反弹,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家知名餐饮企业的公关“翻车”现场,更是一面映照出当代商业逻辑与消费心理巨大裂痕的镜子。
消费者追问:到底在为谁的“功夫”买单
在这场论战中,消费者并非无理取闹的“键盘侠”。罗永浩的帖子之所以能一石激起千层浪,核心在于他精准地捕捉并放大了当代消费者的困惑与不满。消费者真正在意的从来不是“预制菜”这个技术名词,而是其背后所代表的价值感知。
知情权焦虑:当消费者走进一家人均消费不菲、强调“天然、地道”的餐厅时,他们默认的交易契约是:我为新鲜的食材、厨师的即时手艺和那份独一无二的“锅气”付费。如果菜单上没有标注,“现做”就是理所当然的期待。西贝直播中出现的冷冻馍、隔夜肉串和长达9个月保质期的儿童酱料,无异于在消费者这份默认契约上,用大写加粗的字体写上“最终解释权归我司所有”。这触犯了消费者最基本的知情权,带来了强烈的“被欺骗感”。
性价比:我的钱,值不值?“贵”本身不是问题,问题是“贵得不明不白”。消费者可以为“米其林三星”的创意支付高价,可以为“黑珍珠三钻”的环境和服务买单,但他们无法接受为“解冻、复热、摆盘”这一套工业流程支付手工匠心的价格。当他们发现自己支付的高昂餐费,可能大部分贡献给了西贝的“中央厨房”——这个正在“变味”为食品加工厂的庞然大物,而不是后厨里那位挥汗如雨的大师傅。
一言以蔽之,消费者在意的是:“不怕你预制,怕你不告诉我。”消费者付的钱,到底是在为“西贝的功夫”买单,还是在为“西贝的效率”买单?如果是后者,请明码标价,让消费者自主选择。
西贝危机中应化解的争议点
西贝的应对被多位专家评为“灾难级公关”。深入剖析此次事件中的种种操作,几乎精准地踩中了每一个可能导致局势恶化的“雷点”,形成了从“硬刚”到“打脸”的灾难循环。
首先是回应充满对抗性,高调硬刚。危机公关的首要原则是“降温”而非“点火”。罗永浩并非普通消费者,而是拥有千万级粉丝的“维权网 【下载黑猫投诉客户端】红”,其吐槽本质也从某些层面代表了消费者对行业透明度的质疑。西贝直接以“走法律程序起诉”为回应,将舆论战场从“事实讨论”升级为“企业VS消费者代表”的情绪对抗,这相当于用灭火器喷向油锅。起诉书吓不到网友,只会吓跑顾客。
其二是纠缠术语定义,忽视公众认知。西贝坚称“中央厨房菜品非预制菜”(符合国标),但消费者认知中“预加工=预制”是朴素逻辑。西贝的“技术性狡辩”被网友群嘲:“所以冷冻24个月的西兰花是‘现采现摘’?”消费者不是标准制定者,而是体验评判者。
其三是创始人“情绪化下场”,加剧矛盾。企业创始人贾国龙亲自以“要起诉”的言论下场参与舆论对抗,甚至公布用户消费细节,这一行为不仅涉嫌侵犯隐私,也将品牌危机进一步转化为个人形象危机。在危机公关中,创始人需保持理性姿态,而非直接情绪化交锋,以免给品牌带来难以挽回的信誉损失。老板的“怒火”容易点燃,但烧掉的往往是品牌信誉。
其四是应对措施矛盾,暴露内部混乱。开放后厨本可挽回信任,但西贝先后采取“开放后厨”“推出罗永浩菜单”“又迅速关闭参观通道”等多项动作,这些举措之间缺乏协调,传递出内部决策摇摆的信号。反复横跳的决策比预制菜更显“预加工”。
其五是回避核心议题,激化价格争议。消费者真正质疑的是“高价是否匹配价值”,西贝却大谈成本结构。网友调侃:“人均150元吃速冻菜,不如买罐头自家微波炉加热。”西贝也许应该做的,是第一时间承认消费者的失落感,而不是拿着行业标准文件去教消费者“做阅读理解”。
在经历了初期的激烈对抗后,舆论的巨大声浪似乎正倒逼西贝从“应战”模式切换至“应对”模式,显示出西贝直面问题的意愿。这种从情绪化防御到理性反思的转变,虽然过程坎坷且代价高昂,却是一家成熟企业在风暴中重新校准航向、正视消费者真实诉求的必要一步。这或许也预示着,西贝正在从这场代价不菲的公关课中,艰难地寻找着重塑信任、回归品牌价值的路径。
“拆弹专家”如何力挽狂澜
首先是立即止损,谦逊回应:代替起诉威胁,率先感谢监督并承认“部分菜品需预加工以保证效率,但未清晰告知顾客是我们的疏忽”,而非直言要走法律程序起诉。创始人贾国龙避免直接对峙,应由专业团队发布统一声明。
其二是量化透明,重塑信任:公开菜品成本结构,如公示牛肉溯源、人工成本占比,解释溢价原因;明示加工方式,在菜单标注“中央厨房预加工”“门店现制”等,契合总局要求。
其三是借势转化,邀请共建:邀请罗永浩及消费者担任“产品体验官”,参与监督后厨与菜单设计,将对抗转为合作;推出“透明定价套餐”,如成本分解版套餐,让消费者感知价值。
其四是主动拥抱监管,设立行业标杆:发起“餐饮透明化倡议联盟”,联合其他品牌推动行业标准制定,将危机转化为品牌升级契机。
其五是情感共鸣:回归餐饮本质:用故事化传播强调品质初心,如纪录片展示草原牛肉供应链、厨师研发过程,让“工业化”与“人情味”不再对立。
公关策略的核心是“坦诚、透明、引领”。不回避、不争辩,通过主动沟通和设立更高标准,将危机转化为重塑品牌形象、引领行业发展的契机。
真诚是最好的公关,透明是最强的壁垒
西贝与罗永浩的这场“预制菜风波”,为所有企业家敲响了警钟。其危机应对的失当,深刻揭示了在当今舆论环境下,企业管理者所需具备的新思维和新能力。
企业家需首先完成从“辩护者”到“共建者”的角色认知转变。企业家需要意识到,舆论场的逻辑往往是“感受大于事实”。与其纠结于专业术语的技术正确,如中央厨房菜品非预制菜,不如拥抱公众的朴素认知,真诚沟通并主动告知加工方式,将选择权交还给消费者。
构建系统化的“危机防火墙”至关重要,其核心在于平衡创始人个性与组织理性。许多企业危机的根源并非事件本身,而在于缺乏系统化预案和决策机制,过度依赖创始人个人意志。企业应建立清晰的危机分类分级预案、明确的决策流程与授权机制,并培养专业的公关团队。这套机制旨在形成缓冲带,避免让企业的命运系于一人或一时的情绪之上。
永远不要与企业的消费者为“敌”。危机公关的本质不是“争论对错”,而是“重建信任”。真诚的态度、迅速的行动和透明的沟通,远比技术性辩解或法律威胁更能赢得公众的谅解。一次妥善处理的危机,完全可以转化为重塑品牌信任、推动内部流程优化、甚至引领行业标准的战略契机。
AI的建议
西贝与罗永浩的“预制菜风波”,并未随着那封引发二次争议的道歉信(9月15日西贝发布“致歉信”)而画上句号。
我们尝试以AI的视角来解析这封道歉信,它或许在“战术整改”上列出了条目,但在“战略共情”上却存在几个关键缺陷。
首先是引发争议的修辞,使用“顾客‘虐’我千百遍”这样的表述,即便为“虐”字加上了引号,也极易被解读为将消费者的正当质疑视为“刁难”,将自身置于受害者的位置,从而模糊了企业本该承担的主体责任。
其二是关键信息的模糊性,信中承诺“尽可能把中央厨房前置加工工艺调整到门店现场加工”。这种“尽可能”的模糊表述,为执行效果留下了巨大的解释空间,未能彻底打消消费者对“换汤不换药”的疑虑,缺乏一步到位的决心。
其三是被动回应而非主动透明,整封信读起来更像是对舆论压力的逐一回应,而非对透明经营理念的系统性阐述。真正的透明应是一种主动选择的商业模式,而非危机后的补救措施。
从各方反应来看,这封道歉信并未能有效平息公众情绪,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信任危机。网友的尖锐评论和罗永浩的持续质疑都表明,缺乏真诚支撑的文字表述,在当今的舆论场中已难以奏效。并且有观点认为,若能在公关决策中更早引入AI大众情绪分析和舆情洞察等工具,或许能帮助企业更精准地把握公众期待,避免此类“越描越黑”的尴尬和因回应偏差而引发的二次讨论。
合规是底线,最终是信任
在AI加速发展的时代,信息透明度空前提高。过去,信息不对称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企业的护城河,商家比消费者掌握更多信息,靠信息差就能创造利润。而AI作为一台无情的“信息粉碎机”和“事实放大器”,正在迅速填平这种鸿沟。一个差评、一段视频,就能在算法的加持下瞬间引爆,让任何试图隐藏和美化的信息无所遁形。
在这样的发展态势下,信任不再是品牌故事中虚无缥缈的概念,而是企业最核心的数字化资产,它可被量化、可被感知,也极易流失。商业模式不再是“我比你懂”,而是“我让你懂,你依然选我”。
未来的商业竞争,本质上是信任的较量。透明性有助于增强信任、提高问责性;通过制度化、常态化的自我批判,保持组织清醒,避免傲慢与自大,敢于暴露问题而非掩盖问题;开放倾听内外部批评,用真诚的态度和持续的行动回应质疑。那些能将“透明”融入血脉、将用户价值嵌入核心战略的企业,才能穿越周期,成为真正的赢家。
(方跃系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亿纬锂能(维权)经济学与决策科学教席教授,冯靖雯系中欧人工智能产业联盟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