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脸识别开始从支付和政务软件“下沉”到“神奇”的闲鱼了。
据澎湃报道,一名上海闲鱼用户徐女士投诉称,自2024年下半年起,其使用了多年的闲鱼账号被限制登录;2025年7月,徐女士再次尝试登陆闲鱼账号时,仍然是限制登录的状态。
询问闲鱼客服后,客服告知她账号存在“被盗风险”,要求提交身份证信息并完成人脸验证才能解封。当她质疑该要求的必要性时,客服仅重复“这是安全核验流程”,拒绝提供风险判定标准,也拒绝采用人工复核。
整而未改
徐女士称,“闲鱼平台采取低级别的风险监测手段,却将高级别风险验证的人脸验证作为唯一核验方式,属于超范围收集敏感信息。”
“我是通过实名认证后的淘宝账户注册的闲鱼账号,就是说这个账号已经实名过了。闲鱼认可我的淘宝账号和闲鱼账号绑定的手机号,但却始终坚持要我提供人脸信息。”徐女士还补充道。
对此,闲鱼平台工作人员回应称,人脸验证能够较为有效精确地核验用户身份,且平台会保护用户隐私,不需要担忧存在隐私泄露的风险;在未验证用户身份、解除账号限制的情况下,为了避免第三方操作的风险,因此(客户)无法进行注销账号、换绑手机号等操作。
这并非孤例。2020年起,相关监管部门有据可查的通报,闲鱼已至少三次涉及侵害用户权益。
2024年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通报违规侵害用户权益行为的31款App,其中就包括闲鱼App。当时闲鱼就涉及“开屏信息窗口‘乱跳转’误导用户”问题。
2023年11月,浙江省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以下简称“浙江网信办”)依法查处违法违规App156款,存在未公开收集使用规则、未明示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未经用户同意收集使用个人信息、违反必要原则收集等问题。其中,闲鱼App因“未明示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及“未经用户同意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等问题被通报,浙江网信办责令限其15日完成整改。
更早的2020年,据新华社调查,彼时闲鱼平台就存在人脸信息倒卖链条,包含身份证照片、银行卡号、手机号等的“人脸四件套”仅售0.5元/套。黑产利用“照片活化”工具生成动态视频,可破解部分平台的人脸识别机制。当时有技术专家警告,一旦人脸数据与其他身份信息关联,可能被用于精准诈骗、金融盗刷等犯罪。
前科暂且不提,闲鱼强制人脸验证的争议焦点,更在于新规之下其必要性及透明度缺失。
除了政务办理之外的人脸识别,几乎只存在于银行、支付等资产管理App中。二手交易软件在交易过程中本就会调用支付宝、微信等支付软件,而在支付软件已经通过了人脸等身份识别的情况下,平台的人脸验证必要性不高。同时,闲鱼也是挂靠整个支付宝及淘宝体系下的App之一,账号是通用的,这让其人脸验证的必要性进一步降低。
2025年6月1日正式施行的《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安全管理办法》第十条明确规定:“实现相同目的或者达到同等业务要求,存在其他非人脸识别技术方式的,不得将人脸识别作为唯一验证方式;个人不同意通过人脸信息进行身份验证的,应当提供其他合理、便捷的方式。”
有律师指出,徐女士的账号已通过淘宝实名认证并绑定手机号,闲鱼完全可采用更温和的验证手段,强制人脸识别涉嫌违规。而被调用的人脸数据,身份验证之外的用途闲鱼也未曾披露。
AI时代,人脸识别技术更加敏感,黑产链条更随之升级。如今AI可通过海量数据学习,将个人的面部特征精准复制到任何视频的任何一张面孔上,令人真假难辨。同时,若声音、体型等生物特征数据进一步被泄露,AI甚至能够生成数字人冒充本人。因此,定制化诈骗对黑产而言“唾手可得”。
面临如此大的风险,闲鱼客服对徐女士的简单回复,真是“心大”。
频换“掌门”
但这场人脸数据风波,仅仅是闲鱼近来的一个小注脚。作为阿里巴巴(09988,以下简称“阿里”)旗下四大战略级创新业务之一,闲鱼正深陷商业化焦虑和生态协同的烦恼中。
2023年11月,阿里CEO吴泳铭公布第一批战略级创新业务,分别是1688、闲鱼、钉钉和夸克。这四大业务具备足够巨大的市场空间、独特市场定位、符合用户需求趋势和集团“AI驱动”的战略,并获得阿里3-5年的资源倾斜。
闲鱼以及夸克作为阿里生态中最年轻的流量池,颇受阿里高层重视。
官方数据显示,目前闲鱼注册用户数已突破6亿,日均GMV超10亿元,每天有400多万件闲置物品发布。QuestMobile 5月7日发布的报告显示,闲鱼MAU(月活跃用户)突破2亿大关,达到2.09亿,同比增长近20%,MAU增速位列电商类App第一。其用户中95后占比超40%,00后用户增速最快,覆盖潮玩、户外、数码等数百个兴趣品类。
2月,澎湃报道称,阿里创始人马云现身阿里杭州西溪园区时,第一站便是闲鱼和夸克所在的阿里智能信息事业群办公区,在考察闲鱼时,由闲鱼总裁季山专门陪同。马云考察后称,闲鱼应该是一条“神奇的鱼”,应该做一个娱乐平台,要用各种神奇的创意,服务年轻人的生活方式,也为年轻人创造更多的机会。
相比之下,此前的1月,夸克升级品牌Slogan为“2亿人的AI全能助手”。据易观分析,夸克是目前国内唯一一款00后年轻用户数量占比超过50%的AI应用。
在夸克随着阿里AI战略而狂奔的同时,闲鱼也在探索商业化的下一步路。但回顾开始的几年,闲鱼并不执着于商业化,而是倾向于打造一个二手交易社区。
2014年6月,脱胎于“淘宝二手”的闲鱼成立。2016年,闲鱼创始人谌伟业(花名“处端”)提出,“建立信任的方法除了规则还有社区”,在他看来,社区属性正是闲鱼区别于淘宝的价值所在;同年,谌伟业推动闲鱼社区“闲鱼鱼塘”建设,首年投入资金1亿元,次年投入达10亿元。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闲鱼鱼塘鱼龙混杂,彼时成为了各种黑灰产和不良信息的集聚地,而管理社区的“塘主”多“无为而治”,闲鱼社区一度名声不佳。
谌伟业的社区“伟业”进行得磕磕绊绊,2019年7月,谌伟业将闲鱼的管理交接给原淘宝直播及内容生态事业部资深总监陈镭。陈镭接棒后,整顿之余,也大力推动了闲鱼直播的上线。
2020年9月,闲鱼掌舵人再换,阿里现任速卖通行业运营总经理靳科彼时出任闲鱼总经理。靳科到任后,将创始人予以重望的鱼塘关闭,砍掉“闲鱼市集”等冗余业务,以“信任”作为闲鱼的关键词,并推出“会玩社区”等产品来延续平台的社交属性。
也是从靳科开始,闲鱼开启了商业化的尝试。
经观数据显示,2021年的“618”中,闲鱼投放了9亿元的广告,使闲鱼的DAU(每日活跃用户)短暂突破了3000万,但并不持久。
2022年3月,闲鱼掌舵人又变更为时任阿里营销负责人刘博,短短一月后闲鱼的管理权交到了现任掌舵人——产品经理出身、参与过手淘移动化建设的丁健手上。
丁健接手后,又回到“社区+交易”的双线,加速推进闲鱼的商业化。不过,这次的社区更偏向Z世代的兴趣社区,更加聚焦谷子(二次元的衍生产品)、明星小卡、时尚潮玩等兴趣消费品。
与此同时,丁健还推出了“鱼小铺”认证体系、“鱼力值”信用评分和“闲鱼小法庭”等,延续靳科的“信任”体系建设。
2023年6月,闲鱼发布公告称,当月成交订单超10笔且金额超1万元的卖家,超额部分按1%收取服务费。彼时的公告宣告了闲鱼延续九年的免费模式终结,但因仅限大额订单收取服务费,闲鱼用户普遍反响不大。
2023年底,闲鱼被提升为淘天集团的一级业务,在其他电商平台的商家也开始试水闲鱼,尤以同为阿里旗下的淘宝、1688的商家居多。
一年后,2024年6月,闲鱼宣布自9月1日起,向全体卖家收取0.6%基础软件服务费,单笔最高60元。公告一出,便迅速登上各大社交平台热搜,互联网商战中用户薅平台的羊毛变成了用户被平台“薅羊毛”,闲鱼的口碑不意外地走低。
但闲鱼并未刹住商业化的车。
2024年7月的闲鱼十周年,丁健称,平台定位正从“二手交易平台”调整为“年轻人的兴趣交易社区”;2024年末,阿里成立电商事业群,由蒋凡负责,其中,闲鱼要与淘宝天猫、1688等进行业务协同。
引流使命
商业化的狂奔,闲鱼毫不意外地撞上了字节跳动(以下简称“字节”)。交易和社交的并行,恰巧也是字节旗下抖音电商近期一直在尝试的模式。
据QuestMobile数据,截至2025年6月底,抖音集团去重总用户规模同比增长12%达到11.68亿。相比之下,闲鱼才刚突破2亿月活用户。
此次人脸数据风波,或是闲鱼为丰富用户数据维度采取的举措。相比字节通过抖音、今日头条、番茄小说、红果短剧等产品矩阵形成的多维度用户画像能力,阿里在社交行为数据上存在短板。而闲鱼拥有6亿注册用户,其中Z世代的兴趣消费数据对阿里理解年轻市场至关重要。人脸信息作为生物特征数据,可进一步提升用户画像精准度,为广告变现和商品推荐提供支撑。
近期的人事布局更暴露了闲鱼的战略权重。
闲鱼创始人谌伟业于2023年调任淘宝事业部负责人,2025年更被曝出参与推出“淘宝闪购”。而淘宝与饿了么联合后,日订单量已突破9000万单,高峰期甚至超过美团(03690)。现任淘天集团CEO蒋凡同时统筹淘天(含闲鱼)、饿了么、飞猪,形成阿里本地生活战役的“铁三角”。
同时,阿里正在整合“远场电商(淘天)+近场零售(闪购+饿了么)+酒旅(飞猪)”的大消费生态。闲鱼凭借高频交易属性,成为串联会员体系的重要环节,是大会员体系的“润滑剂”。例如,用户可通过闲鱼交易积累“闲鱼币”,兑换淘宝红包、飞猪优惠券等,形成消费闭环。
这与用户通过红果剧场、番茄小说、今日头条等为抖音电商直播引流一脉相承。
2025年一季度,外卖和即时零售行业爆发激烈补贴战。京东(09618)推出“百亿补贴”,美团跟进,阿里则联合饿了么准备投入500亿元、4月底猛攻闪购。在这场混战中,闲鱼扮演了意想不到的角色。
7月,外卖补贴战暂时熄火,订单收入的锐减导致部分骑手离场。据闲鱼官方数据,仅2025年上半年,闲鱼涌入987万台二手电动车挂牌,同比暴涨420%,成交均价从6500元降至4200元。
对此,7月28日,闲鱼紧急上线“闲鱼闪购”专区,提供车辆检测、90天质保,甚至推出“以租代售”模式——骑手可将车辆出租给新入行者,租金抵扣购车款。在这场大战暂时“休战”后,闲鱼成了消化过剩产能的“枢纽”。
但成为阿里的新“四小龙”不代表闲鱼已走出泥潭,其商业化一直面临两大顽疾。
虚假标注的低价引流、职业卖家刷屏等问题长期存在。例如,部分闲鱼商家以“9成新iPhone”为噱头,实际销售翻新机;更有人利用关键词漏洞发布涉黄信息。这类行为消耗用户信任,导致核心用户流失。
收费策略的副作用,更是不容忽视。自从闲鱼收佣以后,净化商家生态作用有限,但职业卖家随即将成本转嫁至售价,个人卖家则转向小红书等平台,以后的收费政策能否平衡收入与社区活力,仍是未知数。
即便如此,阿里仍愿容忍闲鱼的“不完美”,根本原因正在于其不可替代的试验场价值。
例如,通过闲鱼简历、“搞副业”功能吸引用户出售技能(如法律咨询、咖啡教学)等C2C服务模式探索非标服务商业化,为阿里切入零工经济探路。
线下场景破局及品宣。闲鱼循环商店在上海、杭州落地,提供全品类寄卖服务,未来三年将持续扩张。这种“线下社区+线上流量”的模式,是阿里对抗抖音到店服务的新武器。
阿里、京东、美团正不可避免殊途同归地奔向同一目标——构建覆盖“衣食住行”的超级App。
在此蓝图中,闲鱼的使命愈发清晰。正如有分析指出,“闲鱼的真正挑战不是商业化,而是在阿里生态中找到差异化定位:做淘宝做不到的事,服务淘宝服务不了的人。”
当更在乎个人隐私的徐女士们拒绝“刷脸”时,闲鱼还有可能变得更包容、更“神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