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超百只绩优基金“拒钱门外”,如此限购为哪般?

  “明明涨得好,怎么突然不让买了?”最近不少基民打开账户发现,自己关注的绩优基金悄悄挂出“限购令”。

  最近三个月上涨126.34%的永赢科技智选A(022364.OF)暂停100万元以上申购,近一年回报翻倍的华泰柏瑞中证2000指数增强A(019923.OF)单日限10万元,中欧数字经济A(018993.OF)更是一月内三次收紧限购,甚至有产品将限额压至100元。

  这种“越涨越限购”的情况不是个例。第一财经统计,本月以来超过150只基金暂停大额申购或甚至直接“闭门谢客”,非债产品中,截至8月26日,超三成的年内收益超30%,14只近一年实现翻倍。

  “最近市场太火,渠道数据显示大量资金正在进场,限购是为了帮投资者降温。” 某实施限购的基金公司产品部人士直言,大额限购可有效拦截“冲动型大额资金”,避免规模增速脱离策略承载能力。

  一边是基金业绩持续走高,一边是“加仓通道”持续收窄,基民该如何应对?

  限购潮仍在持续

  8月以来,A股市场整体持续上涨,上证指数一举突破3800点,最高上探至3888.6点,达到近十年新高。公募基金产品的年内收益同步提升,资金涌入压力也随之增加。众多业绩领先的基金产品近期却纷纷宣布限制大额申购。

  8月27日,永赢科技智选A类及C类份额均限制申购(含定期定额投资)、转换转入业务的金额,单日单个基金账户单笔申请金额不超过100万元。截至8月26日,永赢科技智选A今年以来的累计回报为137.82%,暂在全行业排名第二(仅计算初始基金,下同)。

  非独有偶。华泰柏瑞基金自8月26日起对旗下中证2000指数增强产品实施限购,单日单个基金账户申购金额不得超过10万元。华泰柏瑞中证2000指数增强A近一年的累计回报也达到108.65%。

  第一财经记者注意到,这种“越涨越限购”的情况近来已陆续增多。Wind数据显示,截至8月27日,本月以来关于调整申赎的相关公告已经逼近400条,超过150只基金暂停大额申购甚至直接“闭门谢客”。

  Wind数据显示,剔除债券型基金,截至8月26日,68只限购及暂停申购的产品中,近三分之一的年内回报率超过30%,如长城医药产业精选A年内回报达到128.25%;在这之中,还有14只近一年的涨幅实现翻倍,如中欧数字经济A达到205.85%。

  “由于产品近来表现比较好,限购其实是为了‘降温’。如果投资者受短期业绩驱动重仓买入,盲目追高可能放大投资风险。”一位具有相关操作的基金公司人士对第一财经表示,建议投资者理性看待绩优基金。

  另一位类似情况的基金公司产品部人士更是直言,“最近有点太火了,渠道数据显示,很多资金正在进场”,因此采取了限购措施,限制买入实际上是在帮助投资者避开风险。同时他也表示,“如果接下来越来越多资金进场的话,还会进一步限购”。

  而数据也侧面证实这一点。从某第三方基金平台来看,加仓风向标排行中就有不少限购产品。而另一基金平台也显示,部分产品最近关注量猛增,某小盘风格产品本周浏览人数已经超过1万。

  此外,部分产品也再次甚至多次收紧单日申购上限。如中欧数字经济A自8月以来已三次调整限购额度。从公告来看,该产品于8月6日起单日限购100万元,13日起降至10万元,22日再度“腰斩”至5万元。

  从限购额度看,目前各类产品的限购门槛差异显著,单日申购上限从100元至5000万元不等。如近一年涨幅翻倍的广发上证科创板成长ETF联接A,将单日限购额度设置在100元;长信均衡优选A、国泰大宗商品A则限制1000元。

  小盘产品限购收紧

  除了业绩降温需求,策略容量限制是另一重要推手,尤其以小微盘风格基金最为突出。自去年“924”行情以来,小微盘赛道持续火热。Wind数据显示,截至今年8月27日,万德微盘股指数区间上涨121.85%,代表小微盘风格的中证2000、国证2000指数也分别上涨78.67%、72.58%,超过大多数市场主流宽基指数。

  事实上,由于小微盘股对资金的承载能力有限,小微盘限购的风早在今年5月就开始了。彼时,中信保诚多策略在当月两度降低每日申购额度,从限购200万元降低至1万元。

  如今随着业绩持续向好,更多产品加入限购行列,且额度进一步收紧。如前述举例的中信保诚多策略,在7月底再度将单日限额降低至1000元。中欧小盘成长A、富国中小盘精选A也同样在本月启动大额限购。

  Wind数据显示,截至8月27日,38只小盘股基金中,已有21只产品处于暂停申购或暂停大额申购状态,占比超过55%。其中,光大多策略智选、金元顺安元启、华夏磐锐一年定开A、广发北交所精选两年定开A等4只产品已完全“闭门谢客”,而华夏新锦绣A的限购额度为100元。

  限购额度的高低直接针对不同规模的投资者。前述基金公司市场人士解释称,一般来讲,基金限制单日1000万元以上资金申购,主要是限制机构;限购10万以上,基本等同拒绝散户中的大户;限额在1万或者1000元及以下,基本就是在“劝退”散户。

  有相关策略的基金经理告诉第一财经坦言,对于小盘策略产品而言,20亿元左右被视为“舒适管理区间”,规模的快速扩张可能演变为“甜蜜的负担”。

  沪上某基金投研人士也称,对于中小盘基金而言,规模增长可能成为“业绩杀手”。为维持策略的有效性,规模容量尽量不超过30亿元。若仍执意高位追入,未必是明智之举。

  “微盘股基金限购,其主要因微盘股流动性相对中大盘股较弱,基金规模若快速增长,会显著冲击交易成本。”招商基金市场支持与管理部首席财富顾问黄亮对第一财经表示,假设单只产品单日调仓超成交额10%,则买入成本将显著提升,进而稀释现有持有人收益,影响其投资收益体验。

  黄亮解释称,当微盘策略规模逐渐上行,策略的拥挤度风险将逐渐显现。如果明显超过容量,基金经理或需要调整策略配置更多流动性更好的大市值股票,这也加大了调仓股票时股价下跌的风险。

  从二季度末的规模来看,小盘股基金的规模均在35亿元以下,其中有31只规模低于10亿元,占比超过八成。不过,有相关基金公司市场部人士透露,部分产品在三季度已有较大的净买入,这也是限购的主要原因之一。

  为何“给钱也不让买”?

  “产品严格限购,短期看似乎是影响投资者‘上车’,但其实也是一种风险提示。”前述沪上基金投研人士表示,基金经理在用行动传递明确态度:当前资金流入速度已超过其管理能力边界。这种“主动限流”实则是负责任的职业选择。

  历史经验已印证这一逻辑。2020年末市场高热时,新能源、消费等赛道基金因资金蜂拥而至,随后市场调整中,这些产品“船大难掉头”,部分投资者至今也未能“解套”。“若当时更多基金能早限购,或许能避免大量投资者在高位站岗。”他称。

  另一方面,基金公司的限购行为也反映出公募行业从“规模驱动”向“质量驱动”的深刻转型。今年5月发布的《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也强调,基金公司、基金销售机构等行业机构从“重规模”向“重回报”转变,合理约束单个基金经理管理产品数量和规模等。

  不过,即使诸多绩优基金开启限购模式,但上述人士也普遍表示,保护持有人利益是基金公司限购的核心考量,但此举并不代表不看好市场。

  “中国权益资产大周期的繁荣目前应该还在上半场。”金鹰基金权益投资部副总经理杨晓斌对第一财经表示,当前对市场的看法依然较为积极。从中长期逻辑来看,AI和创新药里面个别强势股都在全球本轮创新周期当中具备明显的优势,也都符合国家自主创新政策大环境。

  对于微盘股的后续表现,黄亮认为需辩证看待,“近期市场强势,当前策略拥挤度尚未触及绝对上限,部分优质标的仍具弹性,且政策对小微企业的扶持及市场流动性宽松环境未变,短期或延续活跃”。

  同时,他也提醒道,随着规模扩张,交易冲击成本上升,策略有效性可能边际减弱,叠加部分个股缺乏业绩支撑,估值泡沫化隐忧渐显。

  那么,面对心仪的产品限购了,投资者应该如何应对?前述基金市场部人士表示,投资者不必强求限购基金,“市场上基金产品众多,同类型或类似投资策略的产品可能还有不少,建议寻找其他优质基金。”

  黄亮也表示,建议对风险承受能力强的投资者,可选择规模适中、未限购的优质产品,以降低流动性冲击,同时控制仓位,避免过度集中;对于风险偏好较低者,建议观望或少量配置,并搭配其他风格基金分散风险,警惕追高后的回调压力。

  广发基金投顾团队则从资金面角度分析:8月中旬之前,市场参与者以基金+游资为主;而8月下旬开始,游资可能有所退水,基金持续主导,且外资开始出现流入,个人投资者或也有一定入场迹象。

  “整体来看,当前市场或正从基金+游资主导转向多元化增量资金流入的局面,尤其是外资回流和散户借基入市将成为新特征。”该团队建议,投资者保持冷静,不盲目追高、不乱打仓位。

阅读全文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